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守艺人”孙曼亭:慢漆坊里声声慢 长笔著书述衷肠

2017-11-11 王礼林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孙曼亭


孙曼亭,女,汉族,祖籍安徽桐城,1952年4月6日出生于安微省巢湖市(原巢县)。福建省漆艺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师从著名漆艺家林兴植,从事漆艺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漆艺实践和理论经验。曾长期担任福州市工艺漆器厂、福州仓山特艺厂技术厂长。


“路漫漫漆髹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她写在自己文章里的座右铭,也表达了她对漆艺贯穿始终的态度。由于她在艺术道路上的执着,2016年,其脱胎漆器作品——“绿宝闪光”胆式瓶参加北京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这也是漆艺人所能追求到的最高荣誉。


她就是孙曼亭。身为福建省漆艺大师的孙曼亭,对漆艺里的各种技术自是熟稔。赤宝闪光、台花、暗花、变图、印锦……由于技术精湛,她曾长期担任福州市工艺漆器厂技术厂长。


孙曼亭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证书。


孙曼亭不仅做漆器,还写书,成为福州漆艺界少有的漆艺精湛还能出书的人。她的工作室略显昏暗,除了做漆艺所需的各种材料与工具外,橱柜上还摆满了专业书籍和《中国生漆》等杂志,午后时光在这里静谧得仿佛只能听到窗外的风声。在这里,她与“寂寞”为伍,用文化和艺术修养滋补心灵,成了她最常做也最享受的生活方式。


她把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慢漆坊”,对此她的解释是:漆艺是门细活,没有耐心和恒心是走不远的,形式可以粗矿,但是细节一定是要精致。“我希望能继续从传统工艺和风格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更多精品。也希望能为漆艺的传承发展,贡献点滴力量。”孙曼亭说。



孙曼亭


“慢漆坊”本色木门,跨过门槛,一扇高约3米的漆屏风映入眼帘;绕过屏风,浓浓的大漆味便扑面而来。


“这对花瓶漂亮吗?它们表体是用濒临失传的“荷叶赤宝闪光”髹饰技法,历两年纯手工制作。”当记者与孙曼亭初次见面时,她首先介绍的不是自己竟是一红、一绿两个脱胎漆器花瓶。瓶身上犹如荷叶纹路的图案将瓶子的高贵和神秘,展现的淋漓尽致。


她自傲地介绍道:“‘荷叶赤宝闪光’髹饰技法是咱们福州人——中国现代漆画奠基人李芝卿独创的、现代漆画不可缺少的经典装饰技法之一。1958年我国首辆国产红旗高级轿车的仪表板也是这一技法装饰的。”


孙曼亭如数家珍般把这些史料脱口而出,她热爱传统,也追求创新。名为“绿赤宝闪光瓶”的花瓶,就是她在传承传统技法基础上的创新之举。


孙曼亭著作《福州脱胎漆器与漆画》。


据她介绍,李芝卿的“荷叶赤宝闪光”技法是把枯荷叶撕成碎末,均匀地粘在漆面上,等漆面干固后,把枯叶刮掉,再用松节油将枯叶末洗干净,漆面便显现出自然美丽的纹样。这种做法费工时、费力气。再加上近年来松节油、樟脑油不纯,会破坏清洗后的漆面肌理,因而不尽人意。


为寻求突破,孙曼亭为此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用各种材料反复试验。初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后来以丝瓜络为工具,漆色料为漆面肌理的底料,做出来的肌理有高、中、低凹度。“在这样的漆面肌理上贴上银箔,罩上深红透明漆,打磨推光,即现出瑰丽的花饰,犹如深邃闪光的红宝石。”她描述道。


这点突破对她来说还是不够,李芝卿的“荷叶赤宝闪光”用的入漆颜料是德国的洋红,“赤”在这里解读为“红”。为让“赤宝砂”色彩更为丰富,孙曼亭用绿色颜料入漆,调配为绿透明漆。绿透明漆的绿粉与漆的调配要求更为精准。因为绿粉的透明度没有西洋红强。绿粉多了,漆面太暗,无法显示出漆面肌理。少了则漆面显草绿色,达不到预期效果。为追求精准,慢漆坊里摆满了前后三代各种试制样品。



孙曼亭她不仅做漆器,还写书,希望用书籍来促进中国传统漆艺的保护和传承。


2012年是孙曼亭艺术人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一向以“匠人”示人的她,向自己心仪已久的“文人”更靠近了一步,在这一年,她出了一本书。这本名叫《图说福建——福州脱胎漆器与漆画》的书,将神秘又晦涩难懂的漆艺专业术语,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完成了一次科普。


为此她花了三个春夏秋冬,从材料搜集、文字写作、配图说明,都亲力亲为。也因为此书,孙曼亭向世人展示一个“能文、能武”的全面的漆艺家。


她究竟为何会有出书的念头?她从该书前言给出了答案:“这些传奇传说虽然仅折射了福州从清中叶直至当代历史发展的吉光片羽,但却有助于我们对福州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作更具体生动的了解,让我们对这片有福之地珍之、爱之,并悠然而生一种薪火相传的责任。”


孙曼亭的漆器作品。


孙老师身材瘦小,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没有眉毛。而她的眉毛都让富含化学物质的漆“咬光”了。而这种感受她在14岁学艺时,早已得知,她因热爱漆艺选择了坚持。


2002年退休后,她把这种坚持带到了自己的“慢漆坊”,并毅然决定要做另外一件事:守艺。她痛感许多漆艺大师的过世导致技术失传,决心在“钻研新技术”的同时,用“出书”的方式,保留漆艺的薪火。


而萌生写书的念头,除了她身为从业者的责任感,更多是受师父的影响。孙曼亭给记者讲了个故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破旧立新”只能做“漆器骨灰盒”。而师傅即使在丧子的情况下,做骨灰盒也没放弃自己对漆艺精益求精的高要求,十八般漆艺都用上。


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师傅把寄托哀思的骨灰盒当做永恒的艺术品来做。即使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想起师傅当时内心无际的悲哀,依然心头隐隐作痛。他是悲哀自己漆艺家族的衰微,还是希望福州漆艺不至湮灭?亦或二者兼有?我不得而知。但也正是得知师傅的身世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漆艺传承对师傅、对福州的意义。”


有了第一本著作,很快她便迎来第二本。2016年,99万字《中国现代漆画文献集》出版,孙曼亭作为编撰助理也参与其中。



2013年四扇漆屏风《龙行不息》获第七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我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手做漆,一手看书。”孙曼亭说,小时家里没条件读书。工作后才发现,文化如此重要。


她坦言,她对书籍和文化知识有特殊的情节。因此,要走进孙曼亭的艺术世界,就必须要了解她的人生经历。


1952年,孙曼亭出生在安徽一个小职员家庭。后来,父亲被判刑劳改,母亲被降职降薪。为养活5个孩子,母亲于1958年年底回到福州,投奔外婆。


母亲靠在街道印刷厂刻蜡纸、油印书籍等打杂为生。虽然家境清苦,但她却找到了天堂。“童年的我,学堂就是我向往的天堂。”孙曼亭说。


对自己的小学生活,有个细节她记得很清楚。彼时,大多数人家门口都有一个装泔水的陶缸,每天泔水可卖一分钱。“那是我们孩子的零食钱。自从我上了民办小学,它改了用途,是我学费的一个来源。”孙老笑道。


没钱买书,寒暑假她就到东街口新华书店和旧书店去读书。她喜欢读小说,从《苦菜花》《迎春花》《青春之歌》到巴金的《家》《春》,她就像如获至宝,一一看完。那时她常找一个墙角坐下直到书店关门才离开。



2016年脱胎漆器“绿宝闪光”胆式瓶参加北京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1966年,为了病中的母亲和八岁弟弟,14岁的孙曼亭去学漆艺。做漆工很苦,一件成品的漆器,工艺工序多则五六十道,少则二三十道。光干磨、水磨就要近十道。她当学徒整整磨了五年。最苦的是干磨的漆粉和水磨的水浆会“咬人”,特别是手指之间,奇痒难忍。那时“漆过敏”无药可治,主要靠自愈,以致她的眉毛都“咬”光了,至今未长出来。


虽然读书梦在14岁就结束,但她从来没放弃。1979年,她获得机会进入福州业余大学中文系上课,分外激动。她写道:“上课地点在福州十三中初一教室。迟了十五年,我终于坐在初中一年极的教室,拿笔的手,抑制不住地抖,桌面上蓝墨水渍被泪水浸的一圈一圈往外溢。”


对此次学习的机会,她分外珍惜。她还记得,当时聘请的授课老师多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最好的老师。“下课后,与老师同行的路上,我们还在不断地问呀,问呀。老师恨不得把肚子里的学问一下子倒出来,我们恨不得能一口吞下去。”


“文化内涵是每件漆器的灵魂,若从业者缺少文化修养,创新和传承便无从谈起。”她表示,接下来自己还将继续拿笔著书。新书已在构想中。“我希望为漆艺界出更多的书,既表达对师父等前辈的眷念,也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漆艺历史更真实地记录下来,揭开漆艺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百姓接触到漆艺,让漆艺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土壤更好传承。”


2014年《脱胎红宝砂园瓶》获第九届中国海峡工艺品愽览会优秀作品金奖。


各家评说

王和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孙曼亭五十一载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以敬畏之心,尊重之法,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思和理念。本着对漆艺的创变与守成,脚踏实地,不为名利动摇初心,固守福州漆艺的高地。


郑益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孙曼亭14岁学漆艺,在苦难中砥砺成长,在传承福州经典漆艺技法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漆园躬耕五十一载,默默坚守,虔诚守望,追求极致,编著《福州脱胎漆器与漆画》一书用文图记录福州漆艺的衍变发展历史。善漆艺并能著书者难能可贵。


代表作品

2012年编著出版《福州脱胎漆器与漆画》一书;2016年作为编撰助理,参与编著《中国现代漆画文献论编》。《龙行不息四扇漆屏风》2013年获第七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漆器《脱胎红绿赤宝闪光对瓶》2013获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漆器《脱胎窑红花瓶》2013获第八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漆器《脱胎绿宝砂方瓶》获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漆器《脱胎红宝砂圆瓶》获2014年第九届中国海峡工艺品愽览会优秀作品金奖;脱胎漆器《绿宝闪光胆式瓶》2016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百警寮主”封崇长:下笔题联句 倾心拜墨皇

►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 “一代大师”林元康:与石为友相伴终生,德艺双馨心系传承

► “侯官山人”曾光明:书心扬国粹,梦笔写春秋

► “漫步者”许步书:天年拾笔积跬步 逐墨千里梦成书

► “水涧楼主”沈亮:“兔”嗅蔷薇一水间 “猛虎”踏河入画来

► “篆界名宿”周哲文:醉心印林颂盛世,报国寸丹竭至诚

► “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内容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监制:黄而海 刘必泳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